京华时报 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新城建设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明确提及“城业联动”一词。针对目前新城多为“睡城”的现象,规划强调本市的通州、顺义、亦庄—大兴这三大重点新城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建城”和“兴业”的关系,同时建立产业发展人口评估机制。
产业与居住建设同步
针对“有城无业”的现状造成许多城市新城沦为“睡城”,人口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大城市病”,规划强调要处理好“建城”和“兴业”的关系,使新城的高端产业发展、本地居住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基本同步。
规划明确,通州新城将强化“城业联动”,实现通州新城由“居住型”向“综合型”转变。加快实施、合理布局各类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提高对人口服务能力。
规划中,顺义新城将强化“港城联动”,亦庄-大兴新城强化“双区联动”。
建立人口评估制度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人口的大规模集聚,不利于现阶段人口调控的实施。规划提出,必须将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水制宜,量水而行。通过完善新城用地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调节人口增长模式,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优化居住及就业人口结构,吸引中心城人口和职能向重点新城转移。
在交通方面,规划称将加快建设连接3个重点新城的综合交通走廊。同时提出,2015年,新城大部分市政设施建设保障水平基本达到现有中心城水平。
建立多元化土地储备
规划提到,要制定更加综合和科学的产业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建立包括土地产出效益、投资密度、资源消耗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产业用地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和供应机制,合理安排土地储备与供给时序,有效把握土地供应结构与速度,发挥战略储备用地的积极作用,主动引导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提升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效益。
此外,新城建设还将大力推进政策性住房建设,完善政策性住房供给制度,探索政策性住房和就业挂钩的办法,使新城住房建设与中心城疏解的企事业单位挂钩、与企业就业人员挂钩,吸引中心城产业人口向新城流动。
|